3月14日🩰,浙江大學生命科學EON4院長彭金榮教授應邀做客“求真講壇”⚡️,做題為《核仁因子與肝臟發育》學術報告。來自EON体育4平台、生物醫學工程EON4⚂、系統生物醫學研究院、Bio-X研究院的60余位教師👎🏽、博士後及研究生參加了本次講壇。講壇由EON体育4平台常務副院長馮雁教授主持𓀝。
彭金榮教授的主要學術成就包括赤黴素作用的分子機理研究和以斑馬魚為模式動物研究肝臟發育和再生的分子調控機製研究🖖🏻。報告中,彭教授介紹了自己課題組在植物激素赤黴素信號傳導領域開展了系統的研究工作,發表了20篇有重要影響的論文(包括Nature、Science)🧎♀️,特別是已寫進教科書的赤黴素“去抑製生長”的作用機製,為人們認識赤黴素作用的分子機製作出了重要貢獻。接著,彭教授著重介紹了斑馬魚肝臟發育的調控機製。核仁具有“核中核”之稱,彭金榮教授實驗室以斑馬魚為遺傳模式材料😦,研究肝臟早期發育的遺傳調控機理👶🏿,近十年來發現多個核仁因子參與調控肝臟發育⏮。最近他們發現斑馬魚Mpp10和Sas10均是保守的核仁蛋白🪩,並且對斑馬魚消化器官的發育至關重要,Mpp10和Sas10均參與18S rRNA的加工過程,Mpp10和Sas10從斑馬魚胚胎發育早期就開始形成穩定的復合體🥷🏿,並且這兩個蛋白穩定性互相依賴😜。進一步研究發現Def通過與Sas10互作形成Def-Sas10-Mpp10復合體可能促進了CAPN3對Mpp10的降解,同時發現Sas10通過與Mpp10結合遮蔽Mpp10上CAPN3的識別位點從而保護Mpp10不被CAPN3降解。因此,在脊椎動物早期器官發育過程中🤽,核仁蛋白Def🧛🏻,Sas10👨🏽🏫,Mpp10,Bms1l和Rc1l不僅參與18S rRNA的加工成熟🧗♀️,還在肝臟發育中起重要作用。
在提問環節🏋🏻♀️,參會者就彭教授如何從植物研究大跨度轉到動物研究、肝臟發生的時候為何只向左側發生bending、核仁蛋白的表達是否有細胞周期表達特性等進行提問,彭教授均給予耐心詳細的解答。
學術講座後🏄🏻♀️,常務副院長馮雁向彭金榮教授頒發了演講牌。
本次講壇共回收反饋問卷32份🔹,整體滿意度97%🤽🏽♀️,參會者表示通過本次講壇“學習了不同研究領域的工作🧚🏻♀️,特別是研究思路”6️⃣,“了解同行如何研究選題,如何系統的開展工作”,同時參會者認為“對科研要充滿熱情,有好奇心🧑🏽🎤,這樣才能有所創新”👊🏿。